大同大學

大同大學

大同大學迎向六十週年

共構精緻而優質 的學習生態系

大同大學的創校理念「建教合一、研究發展」,堅持數十年至今,已成為主流的教育趨勢與時代潮流。創辦人林尚志早在七十五年前,為培養優秀的工業人才,捐贈百分之八十的個人財產辦學,歷經轉型後成為大同大學,共分工程、電機資訊、經營及設計四個學院,目前有四千多名學生。


堅守工業報國的辦學理念

校長何明果以美國最熱門的三所工業大學為標竿,包括MIT的MediaLab、史丹佛的D School,以及OlinCollege of Engineering。其中Olin的規模非常小、只以工程為主,卻能在全美學院異軍突起,名列前茅,所有科系學生皆採混同教學的辦學理念,與大同大學非常相似。
大同大學在去年的大學溺水排行中,介於台大與交大之間,名列無退場之虞的安全名單。校長何明果指出那個高興一下就好,還是要回歸基本工,大同大學堅持的專業型大學定位,精緻而有特色,在少子化時代來臨的衝擊下,勢必成為未來的主流。

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 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

實作傳統 跨域學習

大同大學雖非科技大學,但向來強調實作,所有科系學生都要跨域修習工程製圖會計、法律、經濟學、品質管理等實用科目,有利於學生未來職涯發展。
三年前大同成立Maker Space創客中心,開放校內的資源,讓創業者以最低門檻進駐,並負責空間及設備的管理。除了同學可實際見識到創業者的工作方式,也讓師生與創業者構成一個互相交流成長的生態系。
鄰近大同大學的花博台北悠活村,目前由師生共同經營,學生能透過對外服務,實際體驗銀髮族照顧的需求。此外也推動跨系、跨領域的創業競賽及畢業專題,讓學生針對實務需求,與不同領域的同學合作。
此外,定期舉辦的專題成果發表會,展出來自各科系師生、中研院及大同公司內部的研發成果,校內外人士共同觀摩,激發出各種跨界的創意靈感及解決方案。企業可藉此發掘校園人才,學生也可以看到未來的出路。

智慧物聯網作品展示 智慧物聯網作品展示

產業鏈結 集團輪訓

擁有廣泛的產業體系來支援教學,堪稱是大同大學最具競爭優勢的一環。校長何明果指出,大同大學是全球少見由單一企業支持成立的大學,也是全台規模最小、以工業工程為主體的大學。
大同公司產業範圍涵蓋廣泛,包括家電製造、鑄造、加工、薄膜半導體、能源、銷售通路、系統整合等等,提供了充沛的學習資源。大同大學整合學校與公司資源,以類似醫學院與教學醫院的關係,讓學生到公司及工廠見習,可說是目前產學合作的濫觴。透過師生與產業同仁的交流,激盪出新的知識和技術。
特別的是,一般產學合作及實習是為就業做準備,通常只在同一單位工作,大同大學則讓學生進到產業的每個工作流程當中,從品管、物料、設計、製造、測試等環節都能實際進行了解。每個單位見習一週,就相當於一門課的時數,而且更貼近實務,效果更好。

2016 2016 青年啟動創業台灣創業競賽第一名 2016 青年啟動創業台灣創業競賽第一名

企業戰將與創業者的搖籃

大同大學的師資來自業界高手,包括集團內外企業高階主管,教出來的學生自然具備堅實的產業概念。傑出校友包括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、研華總經理何春盛、夏普社長戴正吳、和碩總經理暨執行長廖賜政等,都曾在大同公司服務,在企業界都是知名的戰將級人物。
創新創業能力也是大同校友引以為傲的長才。例如天成飯店執行長張東豪,將傳統飯店成功轉型;旭隼科技董事長謝卓明在UPS領域創業有成;畢業於機械系的萬寶周刊社長朱成志,轉戰投信投顧領域發展有成;同樣畢業於機械系的池上米董事長梁正賢,則是從傳統農業起家,到結合藝文活動發展在地產業,成為知名品牌。

《Meet, or Not》2016 德國紅點Junior Prize( 青年組最高榮譽紅點新銳設計獎,是從一萬多件來自全球參賽者中脫穎而出,只有一件作品可以獲此殊榮。) 《Meet, or Not》2016 德國紅點Junior Prize( 青年組最高榮譽紅點新銳設計獎,是從一萬多件來自全球參賽者中脫穎而出,只有一件作品可以獲此殊榮。)

迎接小而美、小而優的學習時代

何明果校長表示,大同大學已準備好少子化世代的來臨,未來十年的策略將走向更精緻與優質化教學,以小規模、優質生師比、小班教學,加上充沛的產業資源,提供學生最好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成效。
未來是工業4.0 的時代,台灣勢必需要更多工程領域的人才。大同大學兼具實作及理論研究,非常適合以產業實務為導向的高中生,加入這個傳統與創新兼備的學校,成為未來產業與社會的中堅。

台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首獎 《國色天香》2016 台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首獎
回到最上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