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共有87校符合角逐標準,以48個細指標進行評比。
2023最佳大學排行榜脫穎而出的學校,又是如何反映台灣的教育發展現況呢?
在這次的專題報導中逐一揭露。
最佳大學排行榜中,什麼樣的學校更有機會脫穎而出?除榜單上的常客,其他學校是否能持續進步也值得關注。探究這次進步幅度大的各校,共同關鍵就在積極發展學校「特色」。究竟是什麼樣的特色發展,讓這些學校能締造新的高度與競爭格局?
今年共有87校符合角逐標準,以48個細指標進行評比。
2023最佳大學排行榜脫穎而出的學校,又是如何反映台灣的教育發展現況呢?
在這次的專題報導中逐一揭露。
今年共有87校符合角逐標準,以48個細指標進行評比。
2023最佳大學排行榜脫穎而出的學校,又是如何反映台灣的教育發展現況呢?在這次的專題報導中逐一揭露。
綜合大學榜中,臺成交清持續霸榜前四名。原先外界認為強強合併的陽明與交大,繼去年超越清大成為第三名後,有望在今年奪下第二名寶座,孰料成大在「社會聲望」和「教學表現」持續精進,得以守穩第二。
由於今年全台大缺工,更彰顯出人才培育的重要,許多「師培體系」學校因而大放異彩。除師培龍頭臺灣師範大學,在文法商榜單長年獨占鰲頭;非師培體系中,全台最早設立教育學院的中正大學,也在文法商榜中前進一名,獲第三名佳績。
今年中醫大超越北醫,榮登新狀元。包括中醫大、高醫大以及慈濟大學,受惠於獲准設立學士後醫學系,在大學榜中較過往皆有所進步,也顯見政府資源的澆灌,仍是大學競爭力的保證書。
技職榜前七名仍維持與去年相同,其中明志科大第四名為私校最強。北護因應高齡化市場,設系與時俱進,在今年正式擠進第十名。長庚科大也受益於台塑體系的資源加持,因設備和經費非一般私校所能比擬,在技職榜有所進步。
中醫大超車北醫獲第一名,逢甲則成為前五名中唯一非醫科學校。護專起家,逐步發展為綜合性大學的弘光科大,在醫護界擁有強大的校友群及口碑,今年也擠進私校榜的前30強,進步顯著。
「社會聲望」前四名為頂大的天下,而素來重視ESG的北醫,今年則以SDG影響力第一名、國際聲望第二名的實績,在整體成績上較去年進步兩名,成為前五強中,唯一的私立大學。
「學術成就」面向前七名不動如山,分別由臺大、陽明交大、清大、成大、中醫大、長庚大及臺師大領銜。其中陽明交大「每師平均承接『學術研究』計畫經費金額」達211.8萬元,為全台第一。
現今的高教圈中,學校的教學資源十分仰賴政府補助,因此「教學表現」榜上,通常都是頂大或醫科大學獨占。強調跨域學習的政大,在「取得輔系與雙主修之畢業生比例」登上全台第一,教學表現大幅進步。
近年來,隨著「學用落差」議題發燒,「產學合作」成為評定大學能否接地氣的指標。在前十名的老牌醫理工大學中,長庚大學展現強大的連結力,為唯一的私校。
為了在世界舞台打擂台賽,國際化已成了各大學必練的武功,許多私校為打出知名度及擴充生源,「國際化」程度相當突出,以前十名來說,逢甲、淡江、文藻、中醫大就分別占據第三、五、九、十名。
在「財務體質」面向中,除了傳統國立頂大外,醫科類,尤其設有醫院的大學財源豐沛,前十名僅有清大、明志科大和中央沒有附設醫院。此外,校際的差距也大,如臺大總經費為平均值的6.6倍。
最佳大學排行榜中,什麼樣的學校更有機會脫穎而出?除榜單上的常客,其他學校是否能持續進步也值得關注。探究這次進步幅度大的各校,共同關鍵就在積極發展學校「特色」。究竟是什麼樣的特色發展,讓這些學校能締造新的高度與競爭格局?
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近年來積極改制與轉型,追求教學、研究及實作三者兼顧均衡。教學研究能量不斷提升,76年來在全台醫療單位培育超過三萬名校友,更獲得2023年QS評比五星。
延伸閱讀 ❭❭❭中正大學過去在教育部推出的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」中落選,猶如被打落神壇。近年來,透過調整教學策略、持續耕耘特色系所,使其成為此次最佳大學排行榜中的亮點。
延伸閱讀 ❭❭❭SDGs貢獻度是對大學推動永續的具體貢獻所進行之評比,今年臺大、成大以及陽明交大的表現最佳。
從註冊率可知學生入學意願的高低,成大、中央、清大、臺科大、北科大、陽明交大以及中興,皆以100%並列第一。
就學穩定率可看出學生是否能留在學校,北教大、中原、北科大排名前三。
國際學生愈多,愈能創造外語環境。外籍生比率高的學校前三名為龍華科大、明新科大以及臺科大。
老師能與企業密切合作,有利於學生與企業接軌,慈濟、中央、臺師大表現最優。
學生平均經費愈高,可分配的學習資源愈豐富,預算最高的分別為中醫大、北醫、高醫大。